寻访地名里的红色印记 秉义村:红色热土焕新颜
天场镇秉义村
是以烈士戴秉义名字命名的村
在这里
烈士的英勇事迹代代相传
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厚重的红色记忆
“1918年,戴秉义出生在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学生时代的他便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193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盐城、滨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组织建设工作,发动群众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组建农民协会,传播革命思想。1940年,因叛徒出卖,戴秉义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与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最终于1941年1月英勇就义,年仅23岁。”在秉义村的初心课堂内,村党总支书记沈留华正在为村干部们讲述戴秉义烈士的故事。他话语恳切、神情专注,将烈士的奋斗历程娓娓道来。像这样的专题党课,村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开展一次,目的就是让每一位村干部始终铭记先辈的艰苦奋斗,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据了解,初心课堂是以戴秉义烈士生平和光辉事迹为主线进行陈列,分为“追忆红色初心”“传承红色精神”“建设红色家园”三个篇章,设有根据烈士生前唯一一张照片1:1雕刻而成的半身像,收集陈列了围巾、词典、辞源、马灯、方桌等多件烈士生前遗物。其中,方桌是重点展示物品,围绕它精心打造了“方桌故事”红色党课,以话剧的形式演绎烈士后人用书信与烈士穿越时空对话的感人场景。此外,课堂还设置了“初心墙”,让来访者可以书写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和追思。
从红色记忆中汲取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创造辉煌。近几年,秉义村积极探索强村富民路径,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集体经济活力四射,村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一幢幢灰瓦白墙的两层小楼整齐排列,宽敞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农家书屋、休闲广场、足球场、篮球场等便民设施齐全……
“以前住的是几十年的老瓦房,条件比较艰苦。现在全家人住进了新社区。这里住房条件好,生活品质高,周围环境美,就跟城里人生活一样,我们非常满足。”村民潘永军谈起村里的变化,脸上满是笑意。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中药材产业正是秉义村点亮乡村振兴路的“金钥匙”。依托当地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秉义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出“支部+合作社+基地 +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让“小药材”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大产业”。
“为解决销售难题,镇村为我们搭建了平台,与药企、药材市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订单,保证了中药材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滨海龙耕家庭农场负责人胥金龙说,以前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有限,现在改种中药材,收入增加许多。
据悉,目前秉义村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00亩,种植品种包括白芍、知母、白术等,带动了周边众多村民就业增收。随着产业的不断壮大,预计今年中药材总产值将达到300万元,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我们将继续深挖红色资源,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力度,积极引入先进种养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经验,推动高效农业向规模化、精细化、品牌化纵深发展,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加快绘就一幅‘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新画卷。”沈留华表示,秉义村将坚定沿着红色基因传承之路,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烈士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文字/卢冰清
图片/刘朔池
初审/董菊香
复审/吕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