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自为阵”到“一体共享”:滨海县医共体破解基层医疗困局
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
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
关键环节
是实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
同质化、规范化、高效化的
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县锚定“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目标,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医共体建设,打破城乡医疗资源壁垒,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医改之路。
“以前生大病只往大医院挤,现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做检查!”提起我县医共体建设带来的变化,61岁的患者朱阿姨道出了万千群众的心声。从“各自为阵”到“一体共享”,从“看病难”到“优服务”,我县用5年时间将医共体从蓝图变为现实,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在医疗惠民的答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医共体建设的核心,就是让优质医疗资源‘活起来’,真正下沉到群众身边。我们通过财政倾斜、医保政策协同、绩效考核联动等组合拳,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财、物’的痛点。”县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县财政投入6.92亿元用于卫生院改扩建,同时将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与医共体监测挂钩,有效激发了基层医疗队伍的积极性。
7月7日,记者在县数字化医共体驾驶中心看到,建成运行的数字化医共体驾驶中心宛如整个医共体的“智慧大脑”,实现了“管理一盘棋、质控一杆尺、调度一张网”。“通过这个驾驶中心,能够对医共体内的各项医疗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分析和处理,打破城乡界限,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县数字化医共体驾驶中心负责人严树宝介绍,与之配套的,还有远程心电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区域审方中心等13个分中心。记者看到,这些分中心的大屏上,正实时显示着各自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质效监测分析、危急值闭环管理,科学有效的复盘机制和注重实效的监测机制,确保了医共体服务的高效与安全。
“您好,这里是120急救中心。”“伤者情况怎么样?”“请问您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在智慧急救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数据大屏,实时定位病人位置,迅速调度救护车辆。“在这个大屏上可以实时看到车辆位置,通过1分钟派车率、3分钟出车率、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等质控数据,不断提升中心的运行管理能力。”智慧急救中心负责人朱叶瑾表示,急救中心还能通过电子地图实时查看全县救护车的运行状况,并结合视频监控实时查看各急救分站值班情况,就近调度派车,实现院前院内协同联动,无缝衔接,共同抢救,为患者的生命健康赢得宝贵的时间。
“两个结节变实了。”“这种情况我们还要考虑一下,是否是转移性结节。”“建议患者考虑近期手术。”……县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内,来自县人民医院胸外科、肿瘤科、普外科、麻醉科、放疗科等科室的医生正在与市会诊平台就一疑难病例进行多学科会诊连线。会诊讨论中,市县两级专家纷纷发言,最后提出了最优诊疗方案。
“会诊转诊是医共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初,我县便建成运行会诊转诊服务中心,覆盖全县37个一级以上医院,311个村卫生室。”严树宝介绍。2024年11月,我县进一步完善会诊转诊机制,建立京沪宁等地医院库、专家库,并根据患者需求,积极对接相关医院的医疗专家,搭建会诊转诊一站式服务平台,让数据和专家多跑路,让患者少等待、少跑路。
据介绍,该中心还面向社会发布意向转县外就医患者服务公告,自主开发“转外就医服务”专属小程序,引导意向转外就医患者线上填写病情信息后,24小时内安排专职人员一对一联系,并组织专家进行病情会诊,根据会诊结果出具转诊建议。2024年以来,该中心已完成线上会诊8965人次,线下会诊293人次,对上远程多学科会诊364人次,院内多学科会诊485人次,留院手术421人次。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医共体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2024年,由县人民医院牵头10家镇区卫生院、193个村卫生室,县中医院牵头5家镇区卫生院、118个村卫生室,分别组建两个医共体,打破了以往医疗机构“各自为阵”的局面,实现了“一体共享”,为整合全县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医共体组织两个牵头医院实施‘科包院’,由县级医院的科主任挂职镇区卫生院副院长,遴选15名主治及以上医师到15个镇(区、街道)卫生院开展驻点服务。”县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举措,如同给基层卫生院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不但补齐了基层卫生院科室和技术力量的短板,还加速了基层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提质。
“以前村民看病都往县城跑,现在家门口就能挂到专家号。”蔡桥镇卫生院副院长张杰深有感触。作为“科包院”模式的受益者,他见证了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张永林主任每周定期坐诊带来的变化。“随着医共体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走进基层,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为基层医疗注入专业力量,有效提升了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张杰告诉记者。
“以前遇到复杂病例,我们心里没底,现在有专家手把手指导,就像吃了颗定心丸。”蔡桥镇卫生院医生朱彦吉感慨道,通过参与专家坐诊、病例讨论和教学查房,基层医生不仅掌握了更多心血管疾病的前沿诊疗知识,对危重病人的识别能力也显著提升。
如今,蔡桥镇卫生院医护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急危重症的早期征兆,并熟练运用医共体绿色通道,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此外,依托医防融合平台,医共体健康管理团队每周下沉到镇村开展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定期监测和健康指导,很多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没想到在村里做心电图,结果还能直接传给县医院医生。”天场镇徐丹村村民彭明怀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不是医共体的高效联动和医生们争分夺秒救治,我这条命可能就没了!太感谢大家了!”
6月17日,彭明怀因阵发性气喘不适,且伴有剑突下疼痛,到天场镇卫生院就诊。卫生院医生迅速为彭明怀进行初步检查,并做了心电图监测。很快,彭明怀的心电图检查结果通过医共体信息系统实时传输至县数字化医共体驾驶中心。县数字化医共体心电中心负责人朱建华在查看心电图后,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地判断彭明怀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随即通过电话与镇区卫生院取得联系,详细告知病情的严重性及转诊必要性,并指导卫生院医护人员在转诊前对患者进行基础急救措施,同时协调院内绿色通道,做好接诊准备。转院后,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迅速接手,立即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救治,并通过介入手术开通梗死动脉,恢复了心肌血供。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心血管疾病,若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每分每秒都关乎患者的生命。”朱建华告诉记者,我县推动心电检查村级全覆盖后,已有1.2万名村民通过远程诊断发现异常,及时得到治疗。除了远程心电诊断,我县还积极推进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等服务向基层延伸,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诊断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
无论是硬件设施的改善、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还是医防融合的推进,都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县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真正把这项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好事做好、实事做实,让广大群众的健康更有“医”靠。
文字/唐 颖
图片/综 合
初审/董菊香
复审/吕纯军
终审/郭乃军
来源:滨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