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出现这几种信号,千万别忽视!
癌症早期症状隐匿,部分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期。常规体检为何难发现?明明每年体检都正常,为何一发现就是癌症中晚期?身体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引起警惕?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预防?来看看专家的解答。
为何癌症早期症状难以察觉?
癌症早期症状难以察觉,在人体方面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
一方面,肝脏、肺、肾脏等器官内部缺乏痛觉神经,即便长了肿瘤也可能毫无痛感。只有当肿瘤侵犯到包膜或周围组织时,才会引发疼痛或压迫症状。
另一方面,癌细胞会通过伪装成正常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早期仅以微小病灶缓慢生长,难以引发炎症或不适反应。
此外,人体器官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即使部分组织受损,剩余健康组织仍能维持正常运转,掩盖异常表现。
在检查方面,因为常规的普通体检项目如血常规、肝功能等,主要针对基础健康指标,而早期癌症往往不会引起这些指标异常,只有通过针对性的特殊检查,才能有效检出。例如,早期胃癌可能仅表现为胃黏膜轻微病变,只有通过胃镜活检才能发现。
身体出现这几种信号千万别忽视
1. 异常肿块:乳腺、颈部、腋下等部位出现质地坚硬、边界模糊且快速增大的肿块。
2. 不明原因出血:咳血可能提示肺癌,便血或黑便需排查肠癌、胃癌,绝经后阴道出血警惕子宫内膜癌。
3. 持续不适:长期干咳超过两周、吞咽困难、不明原因消瘦(半年内体重下降超10%)。
4. 消化系统异常:持续性腹胀、食欲骤减、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交替),尤其拥有癌症家族史者、长期吸烟酗酒、接触致癌物者、慢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五大高发癌症一定要早筛
1. 肺癌:推荐5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有石棉/氡气接触史者、有肺癌家族史者,每年进行1次低剂量螺旋CT,其辐射量仅为常规CT的1/5,若发现磨玻璃结节或者部分实性结节,需缩短复查间隔。
2. 乳腺癌:推荐40岁以上、未生育或晚育、有乳腺癌家族史、有BRCA基因突变的女性,40岁后每年进行1次乳腺超声检查,45岁起联合钼靶检查(致密型乳腺首选超声)。需注意的是:自查不能替代专业检查,微小钙化灶只能通过钼靶发现。
3. 肝癌:推荐乙肝/丙肝感染者、肝硬化患者、长期酗酒者,每半年一查(肝硬化患者可缩短至3个月1次),检查项目有:血清甲胎蛋白(AFP)+肝脏超声,疑似病变需进行增强CT/MRI确认。
4. 胃癌:推荐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喜食腌制食品者,每1-2年进行1次胃镜+活检,可直接观察黏膜病变并取组织化验。普通人群40岁后推荐每3-5年进行1次胃镜+活检。如果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进行抗菌治疗。
5. 结直肠癌:推荐50岁以上、有肠息肉病史、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如发现息肉可直接切除,能降低90%癌变风险。首次检查正常者,以后每5-10年复查;息肉切除后者,每1-3年随访复查1次。
这些方法能有效降低患癌风险
1. 戒烟限酒: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定烟草为1类致癌物,吸烟者肺癌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3倍。而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1类致癌物。研究证实,酒精代谢产物(如乙醛)会直接损伤DNA、干扰细胞修复,并增加多种癌症风险。
2. 饮食有节:腌制食品含亚硝胺,而烧烤食物容易产生苯并芘,可损伤细胞DNA,应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新鲜果蔬和全谷物,膳食纤维可有效预防肠癌。
3. 控制体重:肥胖是诱发癌症的危险因素之一。BMI超过24的人群,乳腺癌风险增加30%,肠癌风险增加50%。
4. 坚持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快走或游泳,可降低20%的乳腺癌风险。
5. 环境防护:一方面,远离油烟,油烟含74种致癌物;另一方面,避免过度日晒,紫外线容易诱发皮肤癌。
医生提醒,早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患者不足30%。癌症筛查不是“没病找病”,而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长的生命长度。因此,建议普通人群从40岁开始有规律地评估癌症风险,高危群体更需提前启动专项筛查。最好的抗癌药,永远是“早发现”。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新华网江苏频道(综编:杨琦 庄雨蓓 张玲琳)
合作医生:中国科协“科普中国”专家、江苏省健康产业研究会肿瘤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肿瘤医院 季明华医生